如果不考慮建國以后的大型水利工程的話,中國歷史上規(guī)模最大的一次拆遷應該發(fā)生在漢武帝時期。
話說西漢建元二年,漢武帝為了擴建上林苑,在首都南邊畫了一個圈,“舉籍阿城以南,盩厔以東,宜春以西,提封頃畝及其賈直?!保ā稘h書》卷65,東方朔傳。下同)他把長安縣城以南、秦嶺山脈以北、盩厔縣城以東、藍田縣城以西范圍內的農田、民房、山嶺、河流、森林、墳墓都劃進了拆遷范圍,然后讓有關部門統(tǒng)計人口、評估地價,準備來一次大移民。
我手頭有一套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,翻到西漢地圖,發(fā)現漢武帝畫的這個圈幾乎覆蓋六個縣,橫跨京兆尹和扶風郡兩個中央郡國,東西長達二百公里,南北長達一百五十公里。再查《漢書·地理志》,當時京兆尹常住人口是六十八萬人,扶風郡常住人口是八十三萬人,漢武帝計劃拆遷的人口占這兩郡總人口的四分之一,將近四十萬人。
讓四十萬居民給漢武帝一個人騰地方,應該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。首先,你得做好補償安置工作,讓被拆遷者有飯吃、有房住,跟拆遷之前比,生活水平只能更好,不能更壞。其次,中國人一貫安土重遷,尤其老年人,總覺得金窩銀窩不如家窩,你補償給得再高,他(她)們也不愿搬家,所以還得做好勸解說服工作。
漢武帝要拆遷的六個縣是當時土地最肥沃、人民最富裕的發(fā)達地區(qū)?!稘h書》上說,“豐、鎬之間號為土膏,其價畝一金?!币唤鹣喈斢诋敃r的主要貨幣三銖錢一萬枚,是基層公務員好幾年的工資。所以漢武帝要是制定補償標準的話,每占用農民一畝耕地,至少得補償一萬枚三銖錢,六個縣的農田不下三千萬畝,一畝地一萬錢,三千萬畝就是三千個億,而把漢武帝在位時鑄造的三銖錢全都拿出來,也湊不夠兩百個億。也就是說,他手里的錢遠遠不夠給農民支付耕地補償,更別提建房費、遷墳費、過渡費、搬家費了。補償既然困難,勸說工作就更難做了,本來人家就不樂意搬家,你還不給人家錢,傻子才配合拆遷。
這事兒要是放到一個民主國家,或者讓一個沒有“魄力”的領導來辦,估計就黃了。幸好漢代中國不是一個民主國家,漢武帝更不是一個沒有“魄力”的領導,這廝號稱雄才大略,再難處理的事情對他來說都是小菜一碟。他是怎么完成拆遷的呢?“詔中尉、左右內史表屬縣草田”,“以償鄠、杜之民”,在其他地區(qū)劃了若干荒地,讓大伙自己開荒、自己蓋房,一分補償都沒花,就把六個縣的近四十萬百姓全給“安置”了。
《漢書》上說,被安置者很不高興,“幼弱懷土而思,耆老泣涕而悲。”年輕人郁悶得要死,老年人哭得要死。但是,沒見一個人說不。
這個歷史場景非常奇特:近四十萬被拆遷者受了漢武帝的欺負,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抗議,除了哭鼻子抹眼淚以及背地里罵娘之外毫無作為,這說明當時的漢朝人還是好欺負的。既然好欺負,那漢武帝就忍不住去欺負欺負他們———看到手下有這么一幫好欺負的子民而忍住不欺負,這對領導的道德要求未免過高。
上一條:暫時沒有!
下一條:讓我來教你如何來選擇吉日